政策分析 2025-06-27 10:46:21
- 城市:全國
- 發布時間:2025-06-27
- 報告類型:政策分析
- 發布機構:克而瑞
??2025年上半年,房地產市場在政策的持續調控下,正逐步朝著穩定健康的方向發展。二季度以來政策面推進速度明顯加快,助力房地產市場格局加快向新向好。政治局會議定調房地產進入穩市場新階段,圍繞穩市場、促轉型、防風險主線,部署三大核心任務:城市更新、高品質轉型和庫存優化,其后各部委快速落實相關任務。房地產金融環境持續寬松,4月份兩部門出臺一攬子金融政策,降成本、擴需求、穩預期三管齊下穩需求。地方層面也在積極落實中央穩市場要求,專項債回購土地公告發布頻次明顯提升;積極發文響應公積金調整;多地出臺促消費政策,并進一步放開行政管控促剛需和改善性需求釋放。
??上半年中央和地方政策面的積極推進,為房地產市場的穩定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。預計下半年將將進一步加力穩市場,隨著城市更新和土地收儲政策的全面落實,將在供求兩端進一步改善行業庫存壓力,房地產市場有望加快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平衡,行業也將朝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加速邁進。
??總結
??01
??政治局會議定性“穩市場”新階段
??下半年將“更大力度推動止跌回穩”
??4月末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以“持續鞏固房地產市場穩定態勢”替代兩會中的“止跌回穩”表述,反映2024年四季度以來穩市場政策見效,房地產市場已經進入供求平衡發展的新階段。聯系行業宏觀數據來看也是如此,新房、土地市場交易量同比降幅均有所收窄,重點城市優質地塊頻頻拍出高溢價,全國土地成交規模低于新房交易量,2025年以來商品房待售面積持續下降,均透露出行業持續企穩的勢頭。
??具體來看,政治局會議圍繞穩市場、促轉型、防風險主線,部署三大核心任務,為年內政策實施劃定清晰路徑:一、加力城市更新行動,以存量改造激活增量需求。作為新一輪穩增長的重要抓手,城市更新工作在2025年被予以更高定位,住建部將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,推進貨幣化安置,計劃在新增100萬套城中村改造和危舊房改造的基礎上繼續擴大改造規模,進一步釋放潛在剛性購房需求,加速庫存消化,緩解存量商品房高庫存壓力。二、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,以高品質供給引領行業轉型。會議首次將“加大高品質住房供給”與“構建發展新模式”并列,也與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建設“好房子”相呼應。順應當前居民改善居住需要,通過住房品質升級,推動房地產行業向高質量發展方向轉型。同時倒逼房企提升住房產品力,撬動增量改善需求釋放。新模式之下對房地產企業轉型也指明了方向,即開發業務品質化,這也是房企實現自我“造血”良性循環的關鍵一環。三、優化存量商品房收購政策,筑牢市場風險防線。通過專項債券收購存量商品房轉為保障房,優化供需平衡。鑒于近年行業年銷售規模變化的客觀事實,僅靠減少新增供給和撬動新質需求,并不足以如期改善前期庫存積壓的困境。對于戶型、選址合適的存量商品而言,將其收購為保障房,不僅避免了重復建設,也在實質上大大加速了行業的去庫存進程。此外土地收儲也在同步推進,4月份后,地方專項債擬收儲公告發布頻次明顯加快,至5月末已達4700億元,涉及宅地超過9500公頃。
??二季度的政策風向,均保持著清晰明確的路徑。如發改委表態穩市場政策將“成熟一項出臺一項”。6月中旬的國務院會議進一步明確“更大力度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”:進一步優化現有政策,提升政策實施的系統性有效性,多管齊下穩定預期激活需求、優化供給、化解風險。國務院會議特別提出,要對全國房地產已供土地和在建項目進行摸底,數據重要性方面,隨著行業進入穩市場與去庫存“深水區”,在純新盤上市規模持續低位,前期優質庫存已經得到去化的情況下,當前行業的交易規模和價格穩定,更多的取決于存量項目的銷售表現;現有數據披露情況方面,各地主管部門雖然已經在按期披露存量住宅用地的清單,但是僅涉及土地面積和未售面積,對于建設進度、施工情況、拿地成本、施工投入等結構性數據仍存在較大空白。從以上兩點來看,厘清存量項目規模和結構勢在必行,也是明確加大政策力度方向的重要依據。
??02兩部門強化金融支持,三管齊下穩需求(略)
??03
??七部委聯動推進城市更新
??構建存量開發全鏈條政策體系(略)
??04
??專項債收儲快速落實
??擬收儲宅地規模已超9500公頃
??3月11日,自然資源部正式發布《關于做好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土地儲備有關工作的通知》。該通知從發債要求、資金使用主體、申報審核流程、資金收益平衡及監督管理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定。要求各地優先將處置存量閑置土地清單中的地塊納入土地儲備計劃。旨在通過專項債券優化土地儲備工作,促進房地產市場穩定發展。
??二季度以來,各地專項債擬收儲公告發布節奏明顯加快,合計擬收儲規模已達到一季度兩倍。據CRIC不完全統計,2025年至今全國擬收儲總規模達到4696億元,涉及207個城市。除去沒有標注用途屬性的地塊之外,其中含宅用地共有2158宗,擬收購總價3023億元,擬收儲面積總和達到9553公頃。
??在新房交易流速較歷史峰值下降超過40%時代背景下,2025年住宅成交雖然出現企穩勢頭,且土地成交規模也已降至新低,但為了行業更快達成新的供求平衡,從數據邏輯看,土地收儲才是當下去庫存的關鍵突破點。按全國土地平均容積率折算,前5月擬收儲宅地的理論建筑面積已經超過1.9億平方米,超過同期新房銷售規模的六成。從降低庫存規模的角度來說,若公布的收儲宅地規模如期落實,等效于2025年新房成交面積同比至少增長64%,助力全國新房去化周期下降超過3個月。并且考慮到還有超過二成的擬收儲地塊沒有明示土地屬性,以上估算還只是保守估計。
??聚焦含宅用地,收儲規模更多的還是集中在三四線城市。就已公布土地屬性的地塊清單來看,三四線擬收儲6814公頃,占比達到71%,合計收購總價1901億元,占比63%,因各能級地價差距,三四線總價占比明顯低于面積占比。
??相比一二線城市,三四線城市在本輪調整中面對著更大的需求端波動,且更多地塊由城投托底拿地,大量宅地因財務測算無法滿足開工條件,導致城市潛在庫存高企。為加快達成行業的新的供求平衡,土地收儲成為了現階段這些地塊的唯一出路。
??05
??上半年130省市362次穩市場政策
??積極落地公積金新政強化金融支持
??2025年上半年,地方層面有130個省市362次出臺穩市場政策,同比基本持平。在中央大力推進穩市場政策的引導下,2025年以來地方積極落實中央金融支持、城市更新、購房補助、庫存減負等各方面政策,尤其是5月初積極跟進公積金利率調整,以及信陽試點現房銷售,廣州擬全面取消限購、限售、限價等政策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。
??具體來看,地方政策聚焦六大方向:一、82省市公積金政策全方位優化以降低門檻。5月初,應中央兩部門新規,5月初全國超40城同步下調公積金貸款利率進一步減輕成本,多地調降首付比例至20%,提升貸款額度支持多子女家庭,并拓展至直付房租、購房首付等用途,4月份以來青島取消異地貸款戶籍限制,杭州實現賬戶直付購房首付款,長沙放寬貸款條件并提高額度。
??二、39省市實施補貼與以舊換新等政策刺激住房需求。通過最高購房補貼、契稅優惠及“以舊換新”直接刺激消費,如衢州推行多孩家庭改善性購房補貼,最高可申請補貼20萬元,珠海提供最高3萬元“以舊換新”專項補貼,泉州2025年新房家裝補貼最高可達5萬元。
??三、32省市擴容保障性住房體系。增加配售型保障房及公租房供應,降低準入門檻。如廈門放寬申請保障房的資格:戶籍年限從3年降至1年;學歷從本科放寬至大專,職稱從中級放寬至初級;繳納保險從60個月放寬至36個月;申請年齡統一降低直25周歲。合肥實施配售型住房封閉流轉新規,上海允許應屆畢業生憑畢業證申請保租房。
??四、28省市深化城市更新與融資支持,在存量小區中挖掘經濟增長點和增量住房需求。上海、福建、海南、成都、四川、廣州、深圳均提出了積極的城市更新發展目標。如深圳提出探索城市更新項目補償安置多元化路徑,建立房票制度與廣州、北京、上海政策形成一線城市全覆蓋,海南鼓勵收購商品房用于城中村改造安置房。
??五、27省市優化供給側管理促進供需平衡。控制新增土地供應、簡化審批流程,并通過收購存量商品房轉保障房盤活庫存,如浙江省發行存量房專項債支持收購,廣西省提出2025年力爭收購存量商品房2.5萬套,株洲調低了商品住房供應目標,計劃減少新增商品住房供應21.12萬平方米,其中中心城區減少新增供應18.1萬平方米。
??六、13省市提升“好房子”建設標準。以安全、舒適、綠色、智能為核心制定技術導則,如山東省所有地市已出臺品質標準,江蘇、浙江推進容積率優化及精裝交付體系,雄安新區建立“地價房價聯動”機制鼓勵高品質住房供應。
??展望
??06
??中央:政策面將進一步加力穩市場
??構建新發展格局
??2025年上半年房地產政策圍繞“穩市場、防風險、促轉型”的目標精準發力。4月份以來,中央政策在穩定市場預期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、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等方面不斷加強。地方層面也及時多次出臺穩市場政策,譬如在5月7日央行宣布降低公積金貸款利率后,一日內即有50個省市發文落實;上海、廣東、福建等省市的促消費文件中均提及要進一步穩定和支持住房消費;地方專項債擬收儲土地規模超過9500公頃,預計可降低全行業消化周期超過3個月。
??中央政策面的積極推進,為房地產市場的穩定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。預計下半年將將進一步加力穩市場,尤其城市更新和土地收儲,將在供求兩端進一步改善行業庫存壓力,房地產市場有望加快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平衡,行業也將朝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加速邁進。重點聚焦以下4大方向:
??一、專項債收儲縱深落地推進,加速庫存去化與風險化解。目前專項債擬收儲宅地規模已達到地9553公頃(理論建面超1.9億平方米),但落實規模仍較為有限,預計下半年將進一步推進收儲類專項債的發行節奏,存量房收儲和土地收儲兩方面齊頭并進。專項債收儲的快速推進,將在實質上助力更多三四線城市庫存層面紓困。在收儲地塊的后續處置方面,建議各地對于收儲地塊轉為保障房、公共配套用途等方面還是應當量力而行、審慎推進,避免新城新增增量庫存或過高的城投負擔。
??二、城市更新加快落實,全鏈條激活舊城區住房需求。上半年已經在中央層面完成2025年城市更新工作的頂層設計和實施路線,下半年將根據資金扶持城市的工作經驗,進一步探索建立資金、用地、金融等各類要素保障機制。促進城市更新工作有效落地,通過新建、改建進一步優化住房供給結構:其一,盤活低效樓宇和廠房,為成熟城區帶來更多高質量增量宅地,促進改善性住房需求釋放;其二,加速老舊小區改造,疊加貨幣化安置,帶來更多剛性住房需求;其三,改善區域基礎設施、功能布局,改建老舊小區,提升舊住宅區居住價值,加強二手房市場流動性。
??三、金融政策精準滴灌,鞏固市場信心與流動性。上半年央行“三管齊下”的金融支持將持續顯效,存款準備金率的下調和利率的調降將持續改善企業和購房者預期。在此基礎上,下半年有望迎來更多增量政策,如“白名單”機制進一步深化與擴圍,目前商業銀行已審批“白名單”貸款6.7萬億元,未來或進一步增加額度并簡化審批流程;對于暫時困難但資金能平衡的項目,也有望繼續“應延盡延”,開發貸展期緩解債務到期壓力。
??四、供給側改革提速,助發展新模式落地生根。2025年上半年,大力發展“好房子”在典型城市土地市場和新房市場均獲得了較為理想的成效,預計下半年將進一步以“品質升級”引領行業轉型。一方面加強高品質建設:全面推行執行“好房子”建設標準,促進企業持續提升產品力,撬動改善型需求釋放。另一方面優化土地供給:結合存量土地摸底數據(在建項目、已供未開發地塊),優化宅地供應節奏,一二線提高供地質量,三四線嚴控增量。其三,合理安排建設進度:
??07
??地方:加快盤活庫存、改善預期
??以優質板塊帶動城市企穩
??在中央因城施策、穩市場政策映出進出的施政方針下,當前地方層面擁有足夠的施政空間維持市場穩定。預計下半年地方層面將遵循中央部署,重點改善自身主要矛盾,在“存量盤活、預期改善、精準破局”三方面發力:
??一、加速盤活存量,構建去庫存組合拳。地方以中央專項債收儲政策為抓手,加速推進存量商品房轉化與城市更新,預計下半年庫存壓力較大城市將加快收儲規模落地,在新房去化承壓的情況下開辟去庫存新路徑。同時,城中村改造貨幣化安置力度加碼,通過“拆舊建新”釋放剛性購房需求,同步緩解存量商品房去化壓力。
??二、供需兩端同步發力,穩定市場預期。需求端政策持續松綁:基于年中廣州全面取消限購、限售、限價的表態來看,下半年各地有望進一步放寬限制性政策,并在限貸、稅費減免、購房補貼等方面予以更大扶持。供給端聚焦品質升級:地方將落地“好房子”建設標準,容積率獎勵、綠色建筑補貼等政策進一步落實,推動優質板塊高品質項目供給,以標桿項目帶動價格預期和市場信心企穩。
??三、細化施策精準破局,逐步夯實穩市場根基。面對城市內庫存壓力、交易流速分化的普遍現狀,建議下半年地方層面持續聚焦少數板塊發力施策,在保持核心板塊供求健康的基礎上,重點改善更接近供求平衡的板塊,如老舊住宅、低效樓宇廠房聚集的城中村區域,有序加強城市更新步伐,為新房市場帶來更多優質宅地供應,提高市場活力;流速較高而庫存的城市新區,可通過進一步限制增量供應、加強閑置用地收儲等舉措改善庫存預期,促進供求平衡。隨著少數優質板塊供求預期持續改善,其市場活力將向周邊形成輻射帶動效應,逐步筑牢行業穩定發展的底部支撐。
??附表1:2025年上半年中央重點政策(略)
??附表2:2025年上半年地方重點政策(略)
- 09:47
- 09:45
- 09:41
- 09:36
- 09:34
- 09:33
- 09:31
- 09:31
- 09:29
- 09:23
- 08:36
- 08:31
- 08:29
- 2025-06-26 12:01:08
- 2025-06-26 11:03:15
- 2025-06-26 10:57:40
- 2025-06-26 10:50:54
中國城市住房價格288指數
(2023-02)1571.9點
- 0.13%
- -0.91%
日期 | 指數 | 環比 | 同比 |
---|---|---|---|
2023.01 | 1569.9 | -0.97% | -0.14% |
2022.12 | 1572.1 | -0.92% | -0.11% |
2022.11 | 1573.9 | -0.12% | -1.08% |
2022.10 | 1575.8 | -0.20% | -1.01% |
2022.09 | 1579.0 | -0.02% | -0.87% |
2022.08 | 1579.3 | -0.04% | -0.62% |